【解说】
佛山自古为富庶之地,百姓生活富足,社会物质资源丰富。然而耐人寻味的是,这片土地不仅素来没有盈满之咎、居富自傲,反而从宗族、家庭到个人,都崇尚正道,严谨而自律。更为难得的是,这股独特的气质世代传承,已经彻底融入佛山的万家灯火、院落深处。
人之初,性本善。
早上六点,仙涌小学的孩子开始了一天的早读。在佛山顺德的这个村庄里,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会背《三字经》。
2002年,数本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《三字经句释》现世,编撰者是顺德探花李文田,他为《三字经》的词句注释了粤语发音。而更为人瞩目的是文物封面几个秀丽工整的字——“区适子先生手著”。
区适子,佛山顺德陈村人。
早在明代的广东史志和著名学者屈大均所著《广东新语》里,都明确记载了《三字经》的作者就是佛山顺德的区适子。
佛山,中国四大名镇之一,南方重要的水路枢纽和贸易市场,发达的手工业、开放的人文环境,让这里富庶一方。在不少人眼中,富足往往容易滋生丑恶,丰富的物质财富每每带来人们自我约束力的下降和社会道德滑坡。
然而纵观佛山古今,从昔日的天下四大聚,到今天的全国顶尖制造业都会,我们看到的佛山,实体经济、民营经济蓬勃发展,社会持续稳定进步,百姓秉持正道,官员务实为民。
究竟有什么潜在的因子,让这片土地富足而自律,不仅没有盈满之咎,反而民风雅正,还诞生了《三字经》这样的中国蒙学经典,在近千年里影响了中国世世代代的孩童和家庭?
位于广州荔湾区的陈家祠,在闹市间默然静立了近两百年。这间容纳了广东72县陈姓氏族的宗祠,以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群落,成为广州最著名的建筑之一。
距离陈家祠30公里的佛山,也有一座陈氏大宗祠,以三进4000平方米的规模同样傲首岭南。然而这里却是另外一番不同的景象——绿水环绕,成片的祠堂建筑群和古村落相互交融,形成一幅幅古朴雅致的画卷,过滤掉城市的喧嚣。像陈氏宗祠这类的建筑,几乎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家族的标配。
佛山人自古是最重祠堂的,“顺德祠堂南海庙”,明清佛山几乎家家姓姓都有祠堂,也正是这一个个姓氏和家族,用祠堂留下了祖辈的一砖一瓦,更留下了老祖宗的精气神。
黄礼禄,退休教师,今天他与往常一样,早早起来来到一所古老的小祠堂里,等待一群外来工的孩子。
老祠堂的所在地有许多的明清建筑,这里是顺德北滘碧江村。碧江以一座雕工精美、通体鎏金的金楼最为闻名。
黄礼禄和几位老教师退休后,坚持在每个周末都到祠堂来教孩子们学习书法,并且不收分文。在他们眼中,孩子们写下的每一个字,尽管略显稚嫩,但都浸润着碧江的文雅家风传承。古代碧江被称之为“文乡雅集”,自明至清,共走出17名进士,逾百人中举,这些仕人为小小的村庄留下了上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群。在碧江大户苏氏的族谱中,对族人最重的处罚就是“毁拆祠宇,本身及子孙永远出族”,所以碧江的古祠堂才在历史的天灾人祸中得以幸存。
留住了祠堂,也就留住了家族的根基,留住了家风——“士不必名世,要之贤良;农不必千钟,要之力本;商不必巨万,要之廉贾。”贤士,力农,廉商,这不仅是碧江村人的齐家之道,更已渗入佛山大地肌理,沉淀为当地的内在基因。
祠堂,古老而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,如今仍旧四处散落于这座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城市里。南海弼唐的“孝睦祠”,明代理学家庞嵩所建,公认的岭南小宗祠典范;松塘村区氏宗祠,讲述着家族十五进士四翰林的昔日荣光……这一座座祠堂,或仍躬身纪念先祖,或化身文化场所服务社区,而在古代,人们以姓氏宗亲的纽带实现家族整合,再以各自的家规、家训维系社会风气,依靠的也是这一座座宗祠。
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在古代佛山,家庭文化传统与姓氏家族紧密相连。自中原人从珠玑古巷进入百越,不少人就扎根在北江沿岸的佛山,按姓氏聚族而居,以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和智慧,开拓这片沃土。他们以家族为纽带开枝散叶,逐渐成为佛山的原住民。血缘,是他们凝聚力量的根,这让宗族的观念得以生长。
然而起初,民间并不能随便建立宗祠,是一位佛山人改变了一切。
时值明代中期,正是西樵山文风兴盛、佛山仕人遍布朝野的时代,其中一人官至礼部尚书,他一举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对于建立宗祠的限制,让宗祠得以像春天的野花,在民间自由盛放。
佛山澜石南北村,霍德良一家晚饭的氛围有点严肃,他们正在商议是否应该拆除家中的一层楼房。
数年前,霍德良小儿子30岁生日。作为父亲,霍德良在自家房顶违规加建了一层,作为婚房送给小儿子。
岂料,小儿子并不领情。他认为违章的建筑危及他人,也影响了南北村的发展。作为父亲,霍德良一心想为儿子着想,却对法律法规不甚了解。
面对这样一份大礼,儿子的拒绝,是霍德良万万没有想到的。
时光回溯到五个世纪前,1525年,一位京官回到了佛山老家,此人便是霍家先祖,霍韬,在当时已形成了“南海士大夫集团”的京城最高庙堂之上,霍韬都属于最顶尖的人物。官至礼部尚书的霍韬在家乡建立起了霍氏大宗祠,并规定族人每月齐聚宗祠,祭拜先祖,一同用膳。对于这样全族参与的会膳,身为佛山第一等的名门望族,霍韬却严禁铺张,小到食材也要去奢从俭。这些要求,统统被他列入到《霍渭涯家训》。
声名显赫的“石头霍氏”以严厉的宗族管制表率一乡,佛山各姓族人也纷纷以建造祠堂的方式纪念家乡故土和族姓祖先。但他们许多人或许有所不知,人们得以自由建立宗祠,都归功于霍韬。明朝延续十多年的著名“大礼议”事件中,霍韬是其中重要的领军人物。霍韬主张废除关于建祠的种种限制,从明初的家庙式祠堂开放到可以建立宗祠,中国的祠堂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。
今天,霍家的大宗祠肃穆依旧。霍家的孩子从小就听长辈讲霍家祖先的故事。
霍韬家训以严厉闻名,子弟的家族事业有考核制度,要求族人不能霸道贪财,斥责子侄霸占无主沙田,甚至将犯错的宗族子弟交由官衙不恂私情,严厉处罚。
在儿女的劝说下,霍德良作了决定。
霍德良决定主动拆除私自加建的一层楼房,在房价高企的当下,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桩稀罕事。让人料想不到的是,同村村民们竟然纷纷效仿,仿佛一夜东风来,南北村洋溢着除旧立新的正能量。
聚宾楼原来是村里的日久失修的晒谷场和旧队址,村委决定将其改造成就酒楼,引入投资。南北村的改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进驻, 村民们的生活正悄悄地发生改变,南北村走上了一条康正之道。
历时数百年,一则家训仍在影响着后代的生活,这样的齐家之力着实让人赞叹。倘若霍韬有知,或许也会欣然颔首?
宋代心学家陆九渊说过:“家之兴替,在于礼义,不在于富贵贫贱”。在具有心学文化传统的佛山,深谙家风正,人才能走正道,家才能兴旺发达。这就是所谓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。”
何德奋是一位私房菜老板,这日店里早早地就开始置办宴席。今天的食材分量格外多,然而请客吃饭的不是别人,而是何德奋自己。每逢初一十五,他都要在自己的店里摆上几桌敬老宴,烟桥村的老人都来到何德奋的店里,不花一分钱,吃上一顿好菜。
烟桥村自古流传着“知廉耻,行正道”的家训传统。何德奋家中先辈,在困难时曾惠受宗亲援手,于是已经日渐富足的他想到以这样的方式,回馈乡里的族人,这也是他所认为“行正道”的方式。
敬老素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之一,佛山几乎所有的家训家规中,都离不开对敬老的弘扬。霍韬依靠的是儒家的孝道思想,以“会膳”的方式管教家族子弟、整合宗族力量。而今日佛山的狮山、罗村镇每年都举办孝德文化节,为民众晓以孝悌之道,办“千叟宴”请村中60岁以上的长者用餐。在三水区北吴村,65岁的吴兰香,悉心照料中风的婆婆几十年如一日,对邻居、村中的老人也时常关怀照顾,赢得乡邻的赞美和敬重,成为佛山的十大孝爱人物之一。
在佛山各地,都有许多像吴兰香和何德奋这样的普通民众,默默以个人行动践行正道,他们的行为看似微小,但却是佛山人重视传统、家风绵长的映射。在今天烟桥何氏家族的族谱上,记载了何家列祖列宗的传世事迹,并将祖先“知廉耻、行正道”的家训代代相传。烟桥村还沿袭着那上百年的习俗,为年满18岁的孩子办成人礼,孩子们在长者的带领下走过先人修建的“烟桥正道”。在祖先的见证下,年轻人立下誓言,把优良的家训继续传承下去。
明代以来,佛山的大家族纷纷立家训,传家规。其中,由南海士大夫庞尚鹏所撰写《庞氏家训·戒奢靡》广为人知,“待客品物,本有常规。如亲友常往来,即一鱼菜亦可相留。”佛山人大多经商致富,亦深谙勤俭持家的道理,这条庞氏家训,也代表了佛山人的勤俭之风。
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,家规是家庭的“基本法”,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、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,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和自豪感的源泉。
清晨的清晖园,是老者们享受时光的精致院落,时光在行棋和踱步间变得缓慢起来,让这座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园林更添温婉,很难让人联想到它那位性情刚毅的主人,明末人称“清正黄尚书”的黄士俊。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号——“鸭蛋状元”。
因为家贫,黄士俊曾向富裕的老丈人借路费,然而老丈人却只给了他两个咸鸭蛋,借此希望他自力更生,艰苦进取。最终,黄仕俊当真成为了皇帝钦点的状元。
自古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是每一位士子的理想。科举制度让世人得以凭借寒窗苦读而成就自己,而艰苦的求学之路,更磨砺了士子的意志和品格。在这样的磨砺之下,广东一共走出了9位状元,其中5位出自佛山。
佛山人虽重工商,亦崇文重教。明中期官学的腐败,让有理想的士大夫纷纷投身治学,霍韬也开始着眼于家族的教育。他既看到了霍氏家族的迅速壮大,也看见了家族子弟间风气的每况愈下,于是亲手写下《蒙规三篇》,让正心修身的理念渗透进童蒙教育之中,同时在石头乡建立社学,让乡里的孩童读书,更于理学名山西樵建起书院,以心学为宗专门教育家族子弟格物致知。在良好的家族教育之下,霍韬的儿子纷纷登科中举,霍与瑕更是与海瑞齐名,史称“二廉”。曾孙霍子衡,绍武年间全家九口均以身殉国,获赐“忠孝节烈之家”牌匾。
像霍韬这样严谨家族教育的士大夫,在佛山比比皆是,以至于出现“一门四进士,父子魁三元”的奇事。
每年三月十六,是明朝状元伦文叙高中的日子,南海罗村每年都举办状元诞,以传扬状元文化。而随着节日一同被流传下来的,还有一道美味佳肴。
秋季,是孩子们开学的季节。小希的妈妈起了个大清早,她把新鲜的猪肝、瘦肉,猪肠和猪肚切好,倒入煲煮一个小时的粘稠粥水中,稍稍搅拌让肉料变色,撒上葱花,一碗粥底浑厚、肉料香浓的粥,作为开学的第一顿早餐最适合不过了。这碗粥叫做“状元及第粥”,小希妈妈年幼时,就听姥姥讲过这碗粥的故事:伦文叙家境贫寒,粥店老板见他读书用功刻苦,于是每日留点边角料,让他喝上这样一碗粥。
现在孩子们的早餐早已五花八门,但佛山人对于及第粥的偏好依旧,简单美味的一碗粥,不仅解馋、饱腹,更是佛山人持家之道的缩影。五百年前,伦文叙及第后,他的儿子也相继中进士,伦家虽在遥远的南方,却成为皇帝钦点的“中原第一家”。勤俭持家,艰苦进取,有人这样概括这门状元之家的精气神。
在佛山,有无数普通家庭可能根本就没有记载成册的家规、家训,但他们恰恰是构筑起这座城市正道DNA最牢固的基因链条。他们或是耳提面命,或是家传手艺薪火相传,以最朴实的家风影响后代,培养出一个个朴实的普通民众,在各行各业劳动、生活,演绎佛山的精彩万象。
老尹是40年资深私伙局玩家,私伙局是人们对民间粤剧爱好者社团的称呼。佛山作为粤曲粤剧的发源地之一,这种私伙局多不胜数,他们常活跃在佛山大大小小的公园里,让佛山的清晨更增几分广粤韵味。说起今日粤曲粤剧界的明星人物——梁玉嵘、李淑琴等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佛山的名伶大佬倌多生于戏曲世家,都是从一个个老私伙局中成长起来的。他们不但承袭了家族的文化,更在海内外持续影响着粤曲粤剧的发展。
岭南天地的清晨已然人群熙攘。一间看似普通的炖品店里挤满了客人,这家店卖的虽是看似普通的炖汤炖饭,却在膳食中融入了中医的理念。“黄祥华”中医世家的字号,在佛山老一辈的耳朵里响亮的,清咸丰年间建立的黄公祠就立于不远处的兆祥公园。岭南天地修建之时,特意到香港请回仍坚持经营中医药铺的黄祥华后人,让他们得以荣归祖铺。
佛山武术能人辈出,都是一代代入室弟子薪火相传。蔡李佛拳仍秉持了先师的教导,一日为师终生为父,梁旭勇既是师父,更是一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,授之以武功的技艺,晓之以做人的道理,擦亮蔡李佛的招牌,响亮一方正气。良好的家风保持了佛山传统文化的长久生命力,让不同的行当都在今天得到发展。
在这些朴实无华的生活场景中,那一个个生动、鲜活的人物和故事,却不断地给人以温馨与感动,微小的亲情粒子,无声的关怀和代际的生生不息,让人最真切的感受到佛山这座城市的温度。
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。家庭是人一生中第一所学校,佛山的先人们,或留下家规、家训千言万语,或耳提面命、润物无声,它们殊途同归,通过超越时空的血脉相连,刻画出一个个美好家庭的肖像,是佛山正道之风的解码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