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说】
老子曰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
千年水乡佛山,与水有着不解之缘。
水既带来这片土地的繁盛,也温养出这座城市独有的气机。
民风崇正、尚义,则家风、政风、行风一以贯之。
水乡正道,绵延千年,潺潺流水,渗透着最本真的城市因子,流淌出最质朴的佛山故事。
这是一座沉寂万年的古火山,王借岗。人们或许难以想象,以水乡风情著称的珠三角的这一片土地,在遥远的史前时期是一座熔岩喷涌的火山。今天,这片距今五千二百万年的玄武岩地貌,成为了一座森林公园,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藏在湖景中的远古玄妙。
王借岗下,大江奔涌。西江、北江和绥江在三水汇合成东平水道,雄峙的王借岗又将其一分为二,粤人“喜合恶分”,讲究意头,遂将“分”字添上三点水,称之为“汾江”。
汾江之岸,是明清时期的“四大名镇”、天下“四大聚”之一,也是粤剧、武术的诞生地,这里有九百年香火不绝的百庙之祖,有五百年窑火不断的南风古灶,也有今天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基地。
这座城市:佛山。
寒假,黄伟雄教授带着学生又来到王借岗古火山遗址。
30年前,黄伟雄发现了这座火山,他决心留在这座城市,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王借岗,打造属于广东人自己的“黄石公园”。
在黄伟雄心中,古火山是一把开启佛山城市气质之门的钥匙,感受过昔日火山的雄奇刚健,再去触摸水乡的柔顺温婉,更能读懂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。如果说王借岗标识着这片土地的鸿蒙轮廓,那汾江就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之河,正是水与火的共融,淬炼出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气质。
珠江三角洲,岭南地区最大的冲积平原,水网密布,基堤纵横,摇橹声声,回荡于小桥流水间,响彻千年。多少故事,浸润其间。
这是佛山南海西樵的一所普通小学,十二年来狮艺武术一直是学校的特长教育。阿泳和阿锋都是六年级学生,习武已三年多。今天学校的重点节目《狮道》要彩排,小伙伴们在一较高下。几年的舞狮练习不仅让他们体格强健,还让他们和学校1042名同学一样,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武者的气机和神韵。
南海是南狮的重要发源地。每头狮子有两人合作,一人舞头,一人扮尾。舞狮不仅要活灵活现,还要用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。这需要二人协同合作,步调一致,沉心静气,不能急躁。“采青”,是舞狮的高潮戏,这是舞狮人的绝活,更是考验练武之人的心气。
节目的难点,在于高桩上的表演。腾挪闪移之间既要身形到位又要保持距离,火候的拿捏很关键。武术和狮艺的传承点滴在孩子心间。尽管很辛苦,但他们依旧快乐,而且打心眼里享受这个过程。学校的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说,舞狮不仅注重合作、包容,更包含一个质朴的道理:不能为了一时的急功近利而行差踏错,只要正气在胸,步履坚稳才能走的更远。这样舞出来的狮子,才会洋洋洒洒,一派阳刚正气。做人也一样,要站得稳、行得正。
正如舞狮一样,佛山的武术不仅是一代代地传承,还把许多传统的武德理念,基本的做人道理,用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传递。
佛山习武之风明朝开始盛行。资料记载,佛山为南方拳种发祥地,集萃南北方拳种不下于60种,其中有影响力的就有10多种。武术素来被视为佛山名气最响亮的一张名片。
在佛山的黄飞鸿纪念馆内,至今还保留有当年黄飞鸿“采青”用的狮头。百年间,佛山的习武之人就是靠着代代相传的武德立世成名。一些曾令中华武林扬眉、激发艺术创作者诸多灵感的侠士,没有随着岁月消失,反而以他们独有的人格魅力,让他们和佛山“功夫”传扬四方。
当这些脍炙人口的主题曲响起,黄飞鸿、叶问、李小龙等一干武术大家鱼贯而出,他们或生于佛山长于佛山,或命运与佛山紧密相连,他们用功夫,更是用风骨,为世人树立起最为正面的华人形象。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,它依靠的是什么?无非是一股浩然正气。
在今天的南海一号博物馆中,我们能够看到从古沉船上出土的一批铁锅。据专家推断,它们或许是当时名震天下的——佛山铁锅。
今天的佛山是珠江西岸重要的制造业中心,从冶铁、纺织、制陶工艺演化而来的电子、机械、科技产业,正用全球化视野打造名动世界的“佛山造”。而佛山,自古就是富庶之地。粤人称:水为财。“水”不仅为珠江三角洲腹地带来肥沃的土壤,也为古代佛山提供了水路交通的便利,这里是去往广州的必经要道,使佛山成为连接广州与全国各地的重要商品集散地。明清时期,佛山的手工业全面发展,冶铁业是主干,诞生了两大拳头产品——广锅和广炮,古沉船上出土的铁锅,以及今天仍驻守在中国海岸线四处的古炮台是最佳的例证。“四方商贾之至粤者,率以是为归”,可想见其富甲一方。
正是这样一片富庶之地,引来了觊觎。
1449,在明朝的史书上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年份。在北方,皇帝明英宗亲征瓦剌惨败被俘,举国俱震,史称“土木堡之变”。数千里以外的岭南,似乎都能感受到国家的震荡。十几万流民围攻广州,三月不下,于是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富庶之地——佛山。
而当时,佛山人正一心埋首于工商业,连官府都没有为城市布防,这座没有城墙的工商重镇,面临倾覆。
十几万人即将发起攻城,佛山城内没有一兵一卒。
家园岂容侵犯!孤立无援,生死存亡之际,佛山二十二位民间人士牵头,倾尽所有,高举起了抵抗大旗,一个个普通乡民,出钱出力,收粮分食,打造兵器,冶铁铸城,用生命构筑起最后的防线。无数子弟为保护家园而牺牲,二十二位民间领袖更是家财散尽,这就是二十二老获封“忠义士”的由来,从此“忠义乡”也成为佛山的另一个名字。
破私为公,舍小我全大我。烽火淬炼了佛山城,经此一役,佛山人之正气举国尽识,人们意识到这片岭南水乡不只有摇橹声声的灵动温婉,更饱含浩然正气与铁骨铮铮。
就在这场家园保卫战之前,这里还没有一片宏大精美的建筑群,历史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元朝中叶,珠三角饱受水患侵扰。当时佛山没有官府驻扎,一位乡绅敲响了本地小神庙——龙翥祠的铜鼓,号召各家族开会治水。为了疏导洪水,他率先挖掉了维系自家生存的田基;献出冶铁炉,打造治水工具;还用自家积蓄垫付了治水的工钱。身体力行之下,佛山各家族纷纷筑基成围,用自家基业与水相搏,背水一战。
那些年,沿古火山王借岗南北两岸,在宋代始建的原始河堤上,长达20里的堤围开始修建。在当时的这片岭外之地,佛山开启了元末明初最大规模的围堤修筑工程。这是治水的第一步,也是佛山人弃小我,成大业的开端。
佛山乡绅牵头修筑的大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,构成了佛山禅城、南海两区的防洪屏障,是广东十大堤围之一。大堤之下,汾江水缓缓东流,不复当年肆虐景象,而佛山先人用大义谱就的正气之歌,源远流长。
就在佛山乡绅敲响龙翥祠铜鼓之后若干年,一座宏大的庙宇在这座小神庙原地建起,供奉专司治水的北帝。经过历代的扩建翻修,蔚然大观,气势磅礴,这座就是后世名扬四海的佛山祖庙。
佛山人对于祖庙的情感格外亲厚,不是因为它“唯我独尊,百庙之祖”的地位。这座气势恢弘的岭南风格庙宇,不仅见证悠悠汾江水成就佛山“四大聚”,也陪伴这座中国现代工业重镇走向腾飞,它更被视作是佛山人的公义之地,凝聚了佛山最为醇正的精气神。祖庙中安放的,是祖祖辈辈历代佛山人的正气之魂,此说并不为过。
祖辈所留下的精神遗产,让“正气”悄然融入这座城市的记忆,构成了佛山这片水土最为重要的DNA.正气,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佛山的五经六脉,悄然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。无论是在园林庙宇,水乡院落,还是在古村祠堂,老区新城,正气的因子无处不在。
“一入烟桥,必行正道”,这是烟桥村村民口口相传的古训,已届六百年;每年元宵,佛山人都爱到古老的通济桥上“行通济”,此桥寓意“以正义通,以亨屯济”;佛山凉茶入口苦,回味甘,讲求的是中正调和;就连天下闻名的顺德美食,都讲究“真材实料”。无论是商贸,建筑,还是民俗,戏曲,正气的乡风,无处不在。
冯志伟,46岁,土生土长的佛山石湾人。祖辈都是佛山石湾的制陶人。“佛山瓦甲天下”,佛山石湾传承千年的制陶工艺,使这里成为享誉天下的“陶都”。在广东,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著名建筑都留有佛山瓦脊公仔的身影。石湾有大批陶艺大师,他们的作品众多,但不约而同把关公像的制作当作入行的标准,沿袭至今。
冯志伟刚入行,家人就让他制作关公像。如今已经是广东工艺美术大师的冯志伟最得意的作品仍然是关公。他的关公像,既保留传统审美又符合当下的市场和潮流。他认为,佛山人对关公的情感很特殊,一方面,关公护佑了家族生意兴隆,佛山商人几乎每家每店都供奉着关公;另一方面,关公讲义气,正对坦荡做事、讲求正气的佛山人的胃口。
【同期声】冯志伟
供奉关二爷就像佛山人供奉北帝一样,守诚信、讲信义,所以我们佛山人做生意必须拜关帝,必须讲诚信。
【解说】
陶是有灵性的,泥土经历水的糅合和火的淬炼,即转化成陶。每天,都会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南风古灶,他们均是慕五百年未熄的龙窑之火而来。在这个“南国陶都”的圣地,千度的柴火烧制了闻名于世的石湾陶,也淬炼了佛山人刚直朴实的精气神,有人说佛山人身具土的质朴、水的包容和火的热情,其实佛山人更爱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“踏实行正路”。没有人能说清陶的浴火重生经历过哪些蜕变,更没有人能够找到万年前古火山和今日岭南水乡有何勾连,关帝庙上蹲坐已久的瓦脊公仔,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于正气的推崇。因为百年以来,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,走入它视线的佛山人身影,络绎不绝。
1895年,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,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史称“公车上书”,它被誉为是中国唤起民族自觉运动的开端,它的领导者是佛山人康有为。
在同一时代,佛山南海,一名七岁的茶商之女,挥起剪刀毅然剪去了母亲为她缠足的裹脚布。她就是女权运动先驱、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——何香凝。
1980年,一部革命题材电影上映,催下无数国人泪水。影片中,一对男女革命者被押赴广州黄花岗畔的刑场,即将行刑。面对敌人的枪口,这对男女从容不迫,庄严宣布结成夫妻。《刑场上的婚礼》让人们记住了这对烈士夫妻的名字,男的是广东开平人周文雍,女的叫陈铁军,佛山人。
如今每到周末,佛山禅城的市民都喜欢到铁军公园游玩,这里有一尊陈铁军烈士的塑像,高高耸立在广场中央。先人们的脚步已然远离,但正气的因子早已深深植入这片土地。在街头巷里,默默无闻的普通佛山百姓,也在用无声的行动,为“行正路,做实事”践行。
在佛山,有一条至今仍免费通行的中国最长免费高速公路,佛山一环。在筹建时,根据规划,佛山一环需要穿过不少镇村,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。
罗南村,一家村中主营的陶瓷厂刚刚完成了5条生产线的设备升级,正准备摩拳擦掌、大干一场,此时,他们接到了搬迁通知。一边是1.6亿元的投资,一边是每年数千万元的损失,此消彼长,没有顾虑是假的。村民们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思想斗争,最终的结果,迁!高速路的施工如期进行。
与此同时,志高空调更是面临一次核爆式的打击,高速路的修建工程几乎要将志高厂区夷为平地。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。
【同期声】李兴浩(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)
我总共拆了17万多平方米,我的200多亩地 (一环)从我的(企业)中间过,我的物流过来一年要增加200多万元 .我第一次流眼泪就是为了一环。
【解说】
最终的结果,拆!企业用边建新楼边拆旧楼的方法与时间赛跑。最终高速路工程如期进行,企业员工则在新楼还在毛坯阶段就已进驻办公。
村官杜炳球,在得知高速路选址通过霍边村时,他和别的村官一样头大。按照规划,村里90%的土地将被征用,30多户人将要搬迁,自己家里也不例外。他失去的不光是一年七、八万元的收入。作为村小组组长的他,此后的“乌纱帽”也可能在搬迁时随着推土机的进村而消失。
【同期声】杜炳球(霍边经济合作社社长)
比如这些砖头就是(佛山)一环。后面这些就是我们霍边村的房屋,前面是我们的耕地。你知道农民没有耕地就没钱了。
【解说】
最终的结果,搬!杜炳球一户一户的动员,毅然在征地合同上签字。这条如今已是全国闻名的最长免费高速,已经成功地被打造成佛山的交通大动脉。一环开工时,标志着佛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启动;一环通车时,标志着现代化大城市雏形的形成。在整个佛山一环高速的建造过程中,我们已经很难计算有多少个像罗南村这样的村子,像志高这样的企业,还有像杜炳球这样的村民。我们只知道它的路基上定然铺满了故事,是无数佛山人“舍小我,全大我”的义举,确保了它一路通途。
揺橹声声,响彻千年。水乡依旧是那片水乡。只是当年的佛山小童唱起“月光光”的时候,水乡已经彻底变了模样。当我们谈论起杜炳球的时候,我们依稀能看到七百年前敲锣的乡绅影子;那二话不说收拾细软,搬离祖辈固守多年故土的村民,与明朝散尽家财保卫家园的二十二老同样值得钦佩。
人间正道是沧桑。从古代到现代,从文人雅士到革命先烈,佛山的仁人志士用义举和风骨不断优选和纯化了“正气”DNA的品质。 而更多的普通百姓,则用行动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壤。水乡正气,世代传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