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裸捐家资助学子,宁愿清贫住田寮。现金献完卖楼房,身后不留一分文……”在雷州,十里八乡的街坊乡亲都知道,陈光保这位年过八旬坐在轮椅上的退休老人,为党为民奔波劳碌了大半辈子。
“轮椅上的裸捐书记”陈光保
“裸捐家资助学子,宁愿清贫住田寮。现金献完卖楼房,身后不留一分文……”在湛江雷州,这是一首当地人时常传唱的“保伯助学雷歌”。他们口中的保伯,就是一位年过八旬坐在轮椅上的退休老人——陈光保。
在雷州,十里八乡的街坊乡亲都知道,这位85岁的老党员、老革命,曾历任海康县(今雷州市)县长、县委书记,为党为民奔波劳碌了大半辈子。从湛江市政协主席任上离休后,仍不肯留在城市享清福,跑到离湛江市区100多公里的雷州北和镇仙过岭垦田开荒,并将农场收入连同自己的工资以及儿女的“孝敬”拿出来奖教助学、扶贫济困,十几年如一日,甚至在下肢瘫痪后依然初衷不改,累计捐款1415万元,人称“轮椅上的裸捐书记”。
做官就要做好官
陈光保16岁参加革命,早在海康公社社长、县长、县委书记任上,就是公认的好干部。有农民自撰的雷歌(盛行于雷州半岛地区的汉族民歌)为证:“谭葛原先是丑样,破旧茅房穷村庄。改革开放政策好,保伯着力来帮忙。人民致富全凭党,政策英明城和乡……”说的就是陈光保顶住压力,支持雷州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往事。
“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”北和镇谭葛村老支书吴堂胜回忆说:1977年至1978年,谭葛大队大胆尝试包产到户,一下让这个“乞丐村”“逃荒村”拔了穷根。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这件事汇报给时任县长陈光保时,得到的不是质疑,不是制止,而是旗帜鲜明的支持。
1979年11月,陈光保在全县公社书记会议上力推包产到户。人们不知道的是,转年陈光保就被点名参加全省农业工作会议,有人直接拍桌子指责他“搞倒退”,可想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。
当被问及当年怎么敢顶那样的“雷”时,保伯的回答直截了当:“为官一任,就要造福一方。让农民有饭吃,有衣穿,有屋住,有钱花才是硬道理,为什么不敢干?”
1995年,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刚满两年的陈光保,来到离市区100多公里的雷州北和镇开荒。由于缺乏经验,陈光保在经历5年亏损后才扭亏为盈。而这时,他却把农场改名为“保伯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”,还要把盈余全部拿来奖助学子。
走进保伯农场,简陋、清贫。他居住的房间,分里外两间,加在一起不过六七十平方米。陈光保每天看报写作的书桌,还是从外面捡回的废旧品,吃饭坐的都是十几块钱一个的高脚塑料凳,唯一的“奢侈品”,是一把治疗瘫痪腰腿的按摩椅。
这样一位85岁的老人,耳聪目明,背诵党章张口就来。为了教育后人学好不学坏,陈光保出了一本雷州歌集《做官要做好官不要做坏官》。他赠给青年学子的一首自编歌写道:“前辈流血与流汗,换取今日好江山。青年接班要接好,当官掌权要清廉!”
六年前,陈光保当着全市父老乡亲郑重宣告:“是党给了我一切,我要把一切还给党。我走后决不给子女留下一分钱,全部财产都捐出来奖教助学。”保伯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无论是在位的那几十年,还是离开岗位至今的20多年,陈光保始终严于律己,严格家风,坚守着共产党人的本色。
2010年,陈光保被中组部评为“继续为党、为国家、为社会贡献光和热”先进典型;2011年,被评为“南方致敬公益人物”“广东十大新闻人物”;2012年,被评为“湛江好人”“广东好人”“感动广东十大人物”;2013年,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;2014年,获“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”“南粤楷模”荣誉称号。
严格家风:“三不”家规,毫不含糊
“为民要富,为官要穷”,是陪伴陈光保子女长大的一句唠叨。
任海康县县长的时候,陈光保就在家里宣布了三条家规:“不准收礼,不准走‘后门’,不准搞‘夫荣妻(子)贵’。”1983年任海康县县委书记后,他每年春节都要在自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:“送礼可耻,受礼有罪”,横批“端正党风”,让前来送礼的人知难而退。
“做陈光保的家属,不能占便宜。”陈光保执行起“三不”家规,毫不含糊。
1974年,大女儿陈忠于“上山下乡”到了龙门林场。1979年,同批下乡的14个知青只有她一人还未回城。陈忠于想回城,三番五次哀求,陈光保就是不答应。他悄悄在女儿的挎包里塞进一些粮票、10多块钱,还有中学课本,内夹一段赠言:“孩子,路在你的脚下。”后来,陈忠于发奋苦读,考上大学,离开了林场。
1983年,老三陈主大学放暑假回家,纪家公社党委书记知道他爱吃菠萝蜜,就从公社的树上摘了一只送给他。陈光保得知这个情况,马上叫爱人给纪家公社汇去20元,并在汇款单上附言:“如果不够,以后再补。”
陈光保的弟弟陈平,曾经央求哥哥在城里给他找份工作,遭到拒绝。陈平一肚子委屈,跑到湛江找一位“老上级”。“老上级”出于同情,把他介绍到一个偏僻道班当临时工。陈光保知道后,责成县公路局把陈平辞退了。后来经人介绍,陈平从农村转入农场,陈光保仍觉不妥,又动员他回到农村。最后一次,农垦系统的领导知道陈平家庭生活困难,便把他安排到调丰糖厂当长期临时工。陈光保又再次劝说弟弟回家务农。
三进三出,陈平火了,冲着陈光保说:“你还有半点兄弟情吗?”父亲陈德昌也从乡下赶到县城替陈平说情。在父亲一半训斥一半哀求的目光中,陈光保还是摇摇头,含着眼泪拒绝。
离休后,陈光保承包农场赚了钱,家里人连一分钱的光都没沾着。陈光保常常这样告诫亲属:拿了别人的针,就会拿别人的金。五个子女上大学、找工作全凭自己的真本事,他一点忙也没帮。
2010年宣布“裸捐”后,陈光保列了最新一条家规——不给子女留一分钱,把全部财产都捐出去。“如果有一天我走了,农场将会交给政府,继续履行它的使命”。
奖教助学,一片丹心献桑梓
奖教助学,与陈光保在职期间提倡的“治穷先治愚,兴学育人才”一脉相承。据统计,十多年来陈光保累计捐出1162万元用于奖教助学,惠及6000多名学生;此外还捐款253万元建设道路,资助老人、残疾人、贫困户等。2010年,他将农场改为“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”,并表示彻底“裸捐”,不留给子女一分钱。陈光保关心教育、情系学子的善举在当地产生了示范效应,带动了一批企业家捐助大学生,雷州大地掀起了重教助学潮。
“如果没有保伯的资助,我们兄弟就上不了大学。”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的王保玄、王保利兄弟流着眼泪说。与他们兄弟相似的,还有在华南师范大学读研二的黄仁龙三兄弟。2010年,雷州市附城镇麻演村黄仁龙家的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,但因家里穷,只供得起一个大学生。父亲哭得双眼红肿,狠心决定三兄弟“抓阄”上大学。就在绝望之时,保伯送来了希望:不仅资助现金1万元,还发动社会募捐,圆了他们三兄弟的大学梦。2014年,黄仁龙还考上了研究生。
7年前毕业于湛江市实验中学的姚曼,考上华南师范大学后获得了保伯2000元的奖学金。这位来自偏僻山村的贫困女孩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,当年暑假就主动入党。大学期间,她还多次参加雷州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组织的义教活动。
如今,姚曼已经是邻县徐闻中学的一名老师。她时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起保伯,“保伯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,要让保伯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人”。
受陈光保捐资助学的影响,其子女也积极参与奖教助学。陈光保的小女儿陈席,还充当助学的“救火队长”,在陈光保资金紧张的时候,她都倾力支持。
“爷爷留给家人的最大财富是功德,‘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’,我们一家人工作、生活都很顺利、很幸福。”保伯的孙子陈迪说,小时候不理解爷爷的行为,如今成了大学老师,时常带着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。
2010年,陈光保正式向子女宣布了新家规——不留一分钱,把财产全部捐出去!有人笑他傻,但陈光保笑而置之。他说:“海康历史上自唐至清出了6位清官,这些先贤都没有给后代留财产,我是堂堂共产党员,为什么要给子女留财产?”
“如果有一天我走了,农场将会交给政府,继续履行它的使命。”陈光保坚定地说。
保伯用雷州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激励教育后人,后人也用歌曲歌颂保伯。雷州市新闻中心编辑丁智明创作的《歌唱好人陈光保》,道出了雷州人民的普遍心声——
歌唱好人陈光保,勤政为民把心操。南渡河堤数百里,丰收不忘他功劳。歌唱好人陈光保,当官清廉品德高。不见今日他剩乜(什么),只见白毛盖满头……歌唱好人陈光保,“保伯”人们叫更闹。未来雷州沧桑史,“保伯”精神心中留。(本文记者∕施诗 责编/曹建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