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坤自2000年从陕西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,一直在佛山市启聪学校启智部工作,现任教务处副主任兼生活语文科组组长。特殊教育是王老师读书时的主动选择。当她踏上工作岗位,直面学生的烦躁情绪甚至人身攻击时,她曾怀疑、退缩过,但凭着一名党员的责任感、一份教书育人的热诚,她扎根在特殊教育这片绿洲上,12年真情不悔。
没有掌声也坚持
特殊教育是一个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教育领域。在这里,老师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智障、视障或听障的孩子,普通孩子很容易学会的事情,他们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看不到学生一点点进步,那种委屈、难受、无助的心情,只有自己才能体会。
"面对这群孩子,重要的是多沟通、多包容,让学生感觉受到尊重和认可。有冲突的时候,你只能自己多注意,既要学会保护自己,又要教育好孩子。"这是王老师在回忆起执教第一年,曾被学生扇耳光时的感慨。只不过,他们的一句"多沟通",常常意味着数年的付出。
那个扇她耳光的孩子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,由于自控力差,稍有言语刺激都会对老师、同学拳脚相向。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王老师没有退缩,而是认真地研究如何与这样的孩子谈心、聊天,她坚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耐心地引导他,教他如何待人处事、控制情绪。同时,作为班主任,她还注意教导别的同学学会如何与他相处。慢慢地,这个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,和同学们的冲突越来越少。直到他18岁毕业离校,王老师前后花了4年的心血,孩子些许的转变都是老师日日夜夜的耐心换来的。
"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进步。"这是王坤老师一直以来的教育追求。对于普通学校的教师来说,这个追求也许真的是太渺小,太微不足道了,但在特殊教育领域,它却意味着要付出百分之百甚至更多的心思和精力。
让王老师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是小明(化名)。小明是个有点智障的孩子,12岁来到学校时,经常和老师、同学起冲突,喜欢搞坏东西,上课坐不住、中午不睡觉。那一年,王老师听得最多的话就是:"王老师你快来,你们班小明又不见了。"于是,身为班主任的王老师要赶紧满校园地去找小明,找到了,就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陪着小明聊天,劝导他回到教室。
将近大半个学期,除了课堂教学,她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校园里到处找人。慢慢地,小明从劝不回课堂,到劝得回;从劝回去能听5分钟课,到能听10分钟,再一点点延长到能听完40分钟的课,前后花了2年的时间。这小小的进步,让王老师由衷地欣慰和喜悦。类似的教育例子,还有很多很多。
因材施教凝心血
如果说普通教育是茂密的森林,那智障教育就是沙漠的点点绿洲,而王老师她们就是沙漠里开辟绿洲的拓荒人。能否开辟出智障孩子生活的"绿洲",要靠她们的付出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,她要了解每一个智障孩子的学习、心理特点,认识其学习困难所在,寻找相应的对策;要自行制定生活语文的学习目标和编写教材,设计满足每一个智障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和作业练习,这些都凝聚着她的心血。
"面对每一个班,都要有不同的教案;每一天的作业,至少有两种模式;上完课才能按教学情况出作业。"在她的办公桌上,我们看到了两份6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卷,学习内容都是《风》,其中一份作业内容的难度是幼儿园中班水平,另一份作业难度是小学二年级水平。王老师介绍说:"因材施教,在我们这里应该是体现得最彻底的,每个老师每天几乎都要花2、3个课时来设计作业,至于设计教案的时间,就更没法计算了。" "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"不懈的努力,最终都会有收获。当听到学生说:"王老师,今天你什么时候上语文课,我想上语文课。"或者听到陪读的家长说:"王老师,你的课上得真不错"时,她感到幸福来兮。
引领团队结硕果
在自己不断成长、有所收获的同时,王老师注重引领团队的发展。作为一名特教引领者,点燃青年教师成功的希望,是她对自己作为语文科组长的要求,在科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,她们一起摸爬滚打,每一位老师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。近几年,组内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,如学校教师基本功大赛、校高效课堂比赛、市微课比赛、广东省智障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等,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2012年还有两位青年教师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定。
2010年10月起,已是语文老师、语文科组长的她又多了一个职务——教务处副主任。三合一的角色,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三年多来,她每天早出晚归,7:30时就到校,晚上6点多才离校去接九岁的女儿放学,带回去的工作要忙到10点甚至12点,周末经常要参加培训。工作占据了她太多的时间,让她感到愧疚的是女儿在暮色校园里的孤独等待。
要成就一件大事,必须从小事做起。件件小事成就了今天的特教追求,她先后获得了佛山市优秀班主任、佛山市骨干教师、佛山市教育科研奖、佛山市"三八红旗手"等奖项,并有16项论文、课例获得国家、省、市各级肯定,其中论文《智障儿童纪律问题形成浅析》、《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智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》分别获得全国第三届、第四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三等奖;《浅谈沟通技巧在鼓励智障孩子与我们合作中的作用》获中国教育学会全国第22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;《智障学生认知能力在3·3·3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》在2006年广东省智障儿童教育研讨会上被选为大会发言论文。
偏多热血偏多骨,不悔情真不悔痴。作为一名教师,她没有豪言壮语,只是以真情和热血,为实现自己的特教追求而努力着,不断踏上新的起点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