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说】
城市的永恒主体是人,人拥有怎样的精气神,城市就显现出怎样的特质。佛山的正道传统源远流长,与生活在此间的佛山人密不可分。他们不管是声名显赫,还是默默无名,身上都无时不显现出这片土地主人的特质,饱满,鲜活,一以贯之。他们,是破解这座城市正道密码最基础的钥匙。
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58年的香港,图中的年轻人跟随旁边的老人学了一门名叫咏春的功夫,希望加上自己的感悟,将其发扬光大。后来的事正如世人所熟知,李小龙和他的截拳道名扬四海。他的师傅,也就是咏春一代宗师——叶问。
师徒两人,均来自佛山。
佛山祖庙博物馆的叶问堂里,珍藏着一封信。李小龙在信中兴高采烈的告诉师兄,他在美国创造出了一种实效性很强的拳:截拳道。
朴实无华,直截了当,是世人对截拳道的认知。李小龙从咏春拳上领悟到的,不仅是武术之道,更是佛山人的为人之道。
现在的岭南天地,已然成为佛山的地标。这片由古建筑修缮而成的现代商业街区里,有一间香港人开的武馆。雷明辉是叶问的徒孙,或许带着寻根问祖的想法,他把武馆开在了佛山。学员从最基础的练习开始入门,几个简单的动作往往要练上一整年。
雷师傅深谙这种起源于佛山的武道。身体无论何时都处于中线,这和我们做人一样,无论处于什么环境,都要找准和保持自己的中线及位置。
大道至简,但武术中所蕴藏的佛山人性格和处事观,却是意蕴深长。
佛山地域,远古是一片海州泽国,北宋逐步修筑成大面积的罗格围、桑园围、存院围等,形成了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的富庶区域。佛山人依靠自然、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,佛山人的濒海生存体验,使他们兼具勇于搏击惊涛骇浪,敢于探索远洋未知世界的海洋民性。不仅男人吃苦耐劳,佛山女性身上,也有着劳动女性独有的优良品质。
顺德冰玉堂,最近已经越来越少“姑婆”前来相见聊天了。
这座两层的小楼初建于建国以前,居住于此的楼中人拥有一个特别的名字:“姑婆”,也有人称她们为“自梳女”。过去广府地区的女子结婚时,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她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,称为“髻”。而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,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,表示永不嫁人,独身终老。她们信奉通过自己勤劳的工作,养活自己,养活家人。
于是在20世纪初,就有这样一批佛山年轻女子,漂洋过海下南洋打工,为一些富人做家务活或做散工苦力。以三水的妇女为代表,因为经常头戴红巾,所以有了“红头巾”这个形象的代名词。她们普遍勤劳朴实,能吃苦。比如“自梳女”欧阳焕燕,就曾经在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家当了40多年保姆,带大了李光耀的儿女,深受他们的尊重。
许多下南洋的女子,都希望叶落归根。于是,由自梳女同乡会筹资倡议的冰玉堂就此建起。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,冰玉堂已无人居住。旧时堂前,不时还能看到“姑婆”絮絮叨叨说起昔日往事,人们才知道,佛山曾有过这样一群女子。
佛山新城的清晨,李姨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清洁工作。李姨靠这份工作,一个月可收入2000余元。尽管每年村里的分红都能让她一家衣食无忧,但她们知道,一份汗水一份收获,绝不会富而生逸,坐吃山空。
直到今天,佛山人仍然遵循着吃苦耐劳的祖训,把游手好闲、无所事事的人称为“烂仔”;在社区的棋牌室,围在那里打麻将的主要是老人,很少看到年轻力壮的人;佛山的高校毕业生似乎也格外受用人单位欢迎,因为他们能吃苦,既不会挑三拣四,也不会老想跳槽。不劳而获的蛀虫,佛山老百姓瞧不起。
这种在现代人看来或许过于简单的价值取向,如果要追溯源头,约莫在明代,史书上就已经有了它的影子。
主角还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礼部尚书霍韬。
明朝嘉靖初年,石头霍氏家族开拓沙田,迅速致富,成为佛山堡大名鼎鼎的望族。此时霍家的产业,横跨沙田、陶瓷、冶铁、木材、银矿和盐业。如何确保每个霍氏族人参与劳作、有序管理家族产业成为重中之重。
当家人霍韬想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办法:他将上千亩的族田分配到霍氏每个人的名下,又制定出一套考核标准,分上中下三个档次考察每个人的功业成果。一年一小考,三年一大考,所有人平等对待,奖优惩劣。
有了这最早的“绩效考核”,霍氏子弟积极投入到农工商的各个行业,家族内部也形成一股勤劳务实的家族风气,继而影响全镇,惠及后世。
佛山在自然经济条件下,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手工业,无论“四大名镇”、“四大聚”的历史,还是改革开放后广东“四小虎”的威猛之势,无不与佛山人的性情民风有关。佛山人笃信:要致富,一是要劳动,二是靠知识。
崇尚文化,相信知识,是佛山在众多先贤的引领下所形成的文化基因。
自明清开始,佛山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全国闻名,读书之风最为昌盛。
又到了南海西樵山一年一度的开笔礼。一群学前孩童在亲友的祝福下开笔,完成他们人生第一个重要的仪式,人们借此表达他们对孩子未来美好的期盼。事实上,这样的场景在佛山诸多可见,这里不仅文风浩瀚,当地民众还受状元文化影响深远。
广东历代文状元,佛山九占其五。
南汉状元简文会和明代状元伦文叙都生在禅城澜石村,“状元井”静静坐落在村中一个偏隅的角落之处。祖庙每年举办开笔礼,都会在这里取水,取个好意头。
修齐治平,自古是天下读书人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。从状元简文会的刚直不阿冒死劝谏,到身居江湖仍忧国忧民、直至为国捐躯的南宋南海籍状元张镇孙,再到公正廉明政绩斐然的末世名臣、明朝顺德籍状元黄士俊,这些历代佛山籍状元的身上,恰恰都体现出修齐治平的特征,内圣而外王。
状元文化带给佛山人“崇文”的民风和勇当第一、敢于冒尖的品性。改革开放以来,佛山走在“创新”的潮头,创造出许多全国第一:第一条贷款高速路、第一条城际地铁、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和民营经济发展模式;以顺德为试点最早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;南海率先建设信息化城市;佛山全面推行互联网加……
这里的人们都乐于追求财富和美好的生活,而难得的是,他们始终推崇正道,羞于邪门歪道。
时至今日,佛山纯朴诚信的民风依旧洋溢四处。
早上六点刚过,顺德均安一个小区外,一些老人摆下摊子和蔬菜,放心的离开。一篮菜、一个空瓶和一块写着价钱的牌子,无人售菜摊就这样摆近十年。
张阿姨是其中一个摊主,她摆摊已经两年了,和她一起的大多数是退休的老人。老人家们平时含饴弄孙,闲暇就在小区附近的荒地开荒种菜。张阿姨摆摊不为盈利,反正自家菜种多了吃不完,就拿来出售,让附近的居民也吃上没有农药的放心菜。
到现在为止,菜摊都没有碰到偷拿的情况,大家都很自觉,不贪小便宜,自觉付费。
50公里外的南海九江烟桥村,73岁的何根贵是村里的医生,从医40多年,每天到村口的诊所坐诊,从不间断。他在坐诊时,主动乐观地与患者聊天,尽量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,把病人看待成亲人一样,口碑极好。
村民们都知道,只要打电话给何医生,他从来都是来者不拒,马上诊治。久而久之,有人觉得不好意思,偷偷把红包送给何医生,何根贵都是第一时间退还。
“廉洁行医、堂堂正正做人”是何根贵心中的正道。
在烟桥村,何根贵医生一直被视作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,于是村里沿袭上百年的成人礼仪式,就是由他担任礼司主持,他带领年满18岁的村中子弟走过烟桥正道,不偏不倚。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教诲村中子弟,“清清白白做人”的道理。
外地人到佛山参加喜宴,往往会出现这样“尴尬”的情景。当把红包送给主人家的时候,主人家竟然摸了一下便把红包塞回,难道是因为份子钱太少了,主人家看不上?后来才发现,这是佛山人的风俗习惯,摸过红包就等于接受了礼。
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,佛山的顺德、南海等部分地区就已形成不收红包钱的喜宴习惯。佛山人重视红包所代表的礼,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和感谢,觉得红包送礼应回归表达祝愿的本身,这将更有利于维持纯朴的人际关系。
这种现象背后是佛山人际交往成本低,办事障碍少的体现。
人人勤劳自律,社会自然和谐,有能力的人乐于回馈社会,慈善事业成为了佛山一张名片,这里早在清代就有了慈善的雏形。
两百多年前的1795年,62岁的南海乡贤劳潼联合34名乡绅,成立“义仓”,由佛山本地二十七铺共同组成的大魁堂进行自治管理。从那天开始,一个民间自发的全新粮食储备机构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从向义仓投入的第一粒米开始到之后的30年,义仓帮助佛山这座城市渡过了五次大饥荒,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。根据历史记载,规模最大的一次,四十天里动用67万斤粮食,救助超过7万人的纪录,这相当于当时佛山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。
如今,昔日的义仓已随历史烟云散尽,我们看到的是,佛山市慈善会从2015年开始在公众号上发起了 “长者饭堂”,“帮老人圆梦”这一系列的慈善项目,它们每一项都完全资金透明。
有人以资助的方式行善,也有人以最直接的见义勇为拯救生命。
2016年,广东茂名市悄然掀起了一股寻找“无名女义士”的热潮,最终,人们竟然是在佛山找到了这位善良的女性。
佛山市中医院骨七科护士彭映,回家乡茂名探亲时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伯晕倒在地。彭映跪在凹凸不平的石头地面上,有条不紊地开始施行徒手心肺复苏和口人工呼吸。不久救护车到场接力施救,彭映才发现,自己的两个膝盖已经鲜血淋漓。彭映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,和母亲悄悄离开。
佛山人不停上演的救人温情一幕其实并非偶然,而是一种责任感和善良民风使然。
2003年开始,王治勇把自己的公司交给妻子打理,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。哪怕在生意受挫时家人生出埋怨,但他还是一无反顾。2012年,王治勇成立菠萝义工队,次年,菠萝义工队升级成为菠萝救援队。他带领的救援队已经参加过300多次救援行动,200多场安全保障服务,救援了1300多人,得到他们帮助的人不计其数。一旦碰上洪水、台风等自然灾害,菠萝救援服务队还会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救援。
在佛山这片土地上,有无数的彭映和王治勇在默默行动。
又逢一年一度的行通济,人们在春意盎然、灯火璀璨的元宵夜,把向来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民俗,发展成展示佛山人大爱的慈善嘉年华。这一张张笑脸,勾勒出这座城市民众的性格:质朴务实,勤劳聪慧,改革创新,而且充满大爱,佛山无愧于一座乐善之城、大爱之城!
社会的主体是人,人的品格是什么,城市就是什么。一座城市的民风取决于市民的素质,正如佛山先贤康南海的弟子梁启超所彰扬的《大学》精髓在“新民”,“新民”的口号成为中国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;在现世,“新民”仍是任重而道远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今天的佛山,经济高速发展,社会文明进步,人们幸福康乐。这一切,都源于佛山人朴实的民风和由此延续的品格,也造就了今日佛山的城市性格。
这里乡风崇正,仕风惟实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齐家继世,治生有道,这些让佛山走向繁荣的因子,已经纯化为最纯粹的廉洁文化DNA——千百年间,浸润佛山四方水土,铸就无尽城市荣光。